【自閉症】中大研究指自閉症兒童腸道微生態發展遲緩 冀以糞便細菌及早識別患者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21/08/05 12:47

最後更新: 2021/08/05 12:49

分享:

分享:

中大醫學院發現,自閉症兒童的腸道微生態發展較同齡兒童遲緩。(陳國峰攝)

自閉症的兒童患者除了在語言及行為上異於常人外,原來在腸道微生態上亦與一般兒童有明顯差異。中大醫學院一項研究發現,自閉症兒童的糞便樣本中帶有5種罕見的細菌,其中梭菌會產生毒素,損害中樞神經系統;另發現自閉症兒童的腸道微生態發展較同齡兒童遲緩。團隊期望未來可以以糞便細菌檢測作為識別自閉症兒童的工具,令患者可以及早得到治療。

點擊圖片放大
+3
+2

自閉症是一種先天性發展障礙,本港的自閉症患者有逾7萬人,他們在社交溝通、語言及行為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障礙。中大醫學院自2018年起收集約128名3至6歲華人兒童的糞便樣本,當中有一半人為自閉症患者,結果發現自閉症兒童的腸道微生態與一般兒童有明顯差異。

團隊在對比患自閉症和一般兒童的糞便細菌基因,發現自閉症兒童腸道內與神經遞質活動有關的細菌明顯較少,卻有5種較罕見的腸道細菌,鑑別自閉症兒童的靈敏度可達8成。5種細菌中包括梭菌,其會產生毒素,損害中樞神經系統;另發現自閉症兒童的腸道微生態與同齡兒童比較,發育明顯落後,以6歲的自閉症患者腸道微生態情況來看,其腸道發展有如一名1至2歲的小孩。

中大醫學院院長兼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主任陳家亮解釋,腸道中內有數百萬億個微生物,其會產生化學物質影響大腦的運作,而腸道微生態失衡亦會導致不同神經系統問題。他期望未來可以透過以糞便細菌檢測,作為預測或診斷自閉症的輔助工具。

中大醫學院兒科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陳鳳英則指出,自閉症是一種腦部發展障礙,多數兒童在12至18個月大時會出現自閉症症狀,惟大多數自閉症兒童直到3歲才被確診。她說,現時的診斷方法是透過定時評估幼兒發展範疇,以及其社交語言發展進行臨床評估,不過由於每名患者的情況不一,由出現表徵至轉介、確診以及接受治療過程需時且漫長,如家長可愈早發現小朋友有自閉症,就可以及早介入,達至更好的治療效果。

中大醫學院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副主任黃秀娟表示,以往曾有研究發現,將一般兒童的腸道微生物移植至自閉症兒童身上,在治療完成的兩年後,其自閉症症狀包括與家人或同儕的社交互動、重複的行為等情況都得以改善。她對此結果感到十分興奮,因有機會可以透過調節腸生態幫助小朋友,惟強調惟仍需要更多大型臨床研究證實有關方法是安全而有效。

黃秀娟又指,如果市民期望進行有關檢測,應先與專科醫生了解小朋友是否合適進行,合適者可在家中收集糞便樣本,放在收集瓶後寄至中大實驗室進行化驗即可。她又說,團隊正進行一個大型研究,招募10萬名媽媽及小朋友,以分析小朋友在出生後的糞便有沒有該5種罕見的細菌,以預測他們患上自閉症的風險。

緊貼東京奧運及港隊消息,即看奧運專頁:https://bit.ly/3inwDGa

一文看清不同疫苗獎賞及優惠:https://bit.ly/3vw84v0

HKET TV健康台由專家拆解食物安全及都市疾病,即看:https://bit.ly/3cNFwr7

實時追蹤香港新冠肺炎確診者住所/出現地點,立即下載經濟日報App:https://bit.ly/2JdOaiS

記者:郭詩詩